美國總統拜登近日簽署《關于處理美國在有關國家投資某些國家安全技術和產品的行政命令》,授權美國財政部禁止、限制、監督美國投資者對某些國家和地區的特定領域進行投資,特別是半導體與微電子、量子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這3個領域。行政命令的附件重點提及中國。
白宮稱,這一行政命令是對美國現有的出口管制和入境篩查工具的補充,將以“小院高墻”的方式推進,目的是“消除有關國家發展此類敏感技術對美國構成的安全威脅”。
美國財經媒體CNBC認為,這一行政命令的頒布相當于宣布“美國已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以便遏制中國在技術和產品方面的“快速進步”。英國路透社稱,在半導體問題上,美國已經“瞄準中國”,希望削弱中國“建立高科技產業的努力”。
這已不是美國第一次在芯片問題上針對中國。早在前總統特朗普時期,中美就在半導體問題上多次發生摩擦,這種摩擦在拜登執政后持續升級。
美國《紐約時報》稱,去年10月,美國商務部下屬的工業和安全局(BIS)曾發布針對中國芯片產業的出口管制文件,“在長達139頁的文件里,充斥著繁瑣的官僚術語和詳盡的技術細節……實際上相當于對中國發起經濟戰的宣戰文書。”拜登的新政令可以被視為這份文件的延伸,“是一種戰爭行為”。
在美國龐大的政府機構中,BIS曾是最不起眼的一個。在美國商務部下屬13個局中,它的資金規模最小,只有約350名員工。但BIS監控著世界各地價值數萬億美元的交易。冷戰時期,BIS曾在針對蘇聯的進出口管制上發揮重要作用。近幾年,它把工作重心放在芯片上,并瞄準中國。
芯片被視為現代經濟的命脈,它是從手機到烤面包機、從數據中心到信用卡等所有電子設備和系統的大腦,也是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此前有報道稱,美國科技公司OpenAI對ChatGPT的訓練就是在1萬個目前最先進的芯片基礎上進行的。
芯片并非取之不盡的資源,其產能的有限性決定了各國在關鍵領域發展的天花板。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目前,各國對人工智能的巨大需求,面臨芯片全球供應鏈局限性的挑戰。“芯片短缺影響了大大小小的企業,包括那些在人工智能開發領域保持領先的平臺。業內人士預測,這種情況至少在一年內不會發生實質性改善。”
美國微軟公司8月發布的年度報告給出了相似的結論。報告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可能出現持續性短缺。該報告還首次提及圖形處理器(GPU)的可用性及其面臨的風險因素。
GPU可以幫助運行訓練和部署人工智能算法涉及的無數計算。CNN認為,微軟對GPU的認可凸顯了這樣一個事實:獲得更高的計算能力將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瓶頸。它將直接影響到正在開發人工智能工具和產品的公司,間接影響希望運用相關技術的企業和最終用戶。
這或許可以解釋拜登簽署新的對華限制行政令的部分動機。
《紐約時報》報道稱,美國針對中國推出一系列管制,意圖削弱中國生產甚至購買最高端芯片的能力。“這一措施的邏輯很簡單。先進芯片及其驅動的超級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系統的影響范圍極廣、意義極大。”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瓦德瓦尼人工智能和先進技術中心主任格雷戈里·艾倫告訴《紐約時報》,問題的核心在于“美國想要影響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而“半導體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
美國“美國之音”電臺稱,美國的一系列控制似乎只能放緩而非阻止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主席約翰·諾伊弗在給《紐約時報》的聲明中表示,對芯片控制的升級,對美國相關行業的全球競爭力構成了重大風險。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市場。只要我們的公司在那里做生意,就能繼續增長、創新并領先于全球競爭對手。”諾伊弗呼吁美國政府“避免對芯片行業造成持久損害,避免事態在未來升級”。
人工智能計算公司英偉達首席財務官萊特·克雷斯在6月表達過類似的擔憂:“從長遠來看,禁止向中國出售我們的數據中心圖形處理單元,將導致美國相關行業永遠失去在世界最大市場之一競爭和領先的機會。”
這樣的呼聲似乎無法阻止美國政府繼續向企業施壓。美國《華爾街日報》稱,白宮正在探索限制向中國的人工智能公司租賃云服務。
美國政府的舉動源自對確保現有的單極世界秩序的焦慮。“美國之音”援引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尚未發表的一份報告稱,中國在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數量方面領先于歐洲,正在追趕美國。
8月10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美發布對外投資審查行政令答記者問時表示,美方限制本國企業對外投資,打著“去風險”的幌子在投資領域搞“脫鉤斷鏈”,嚴重背離美方一貫提倡的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原則,影響企業正常經營決策,破壞國際經貿秩序,嚴重擾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中方對此表示嚴重關切,將保留采取措施的權利。希望美方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公平競爭原則,不要人為阻礙全球經貿交流與合作,不要為世界經濟恢復增長設置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