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發布了針對芯片的出口禁令新規,對中國半導體的打壓進一步升級。
事實上,每每與“芯片制裁”一同發起的還有“輿論制裁”。美國發起科技戰、貿易戰、金融戰之時,輿論戰也在同步開打,或運用硬手段進行輿論威懾和輿論打擊,或運用軟手段進行輿論籠絡和“捧殺”。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為了遏制中國的科技進步,瓦解中國在芯片等眾多高科技領域的進取之心。
揭開芯片輿論戰的“面紗”,都有哪些常見套路?美國持續炒作對華芯片封鎖,其背后的底層邏輯是什么?該如何應對?
一
眾所周知,輿論一旦與實際行動相配合,就可能起到放大效應。中美“芯片戰”中輿論戰所發揮的作用,絲毫不亞于“芯片戰”本身。如何識破美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陰謀?
抹黑攻擊。通過持續炒作中國高科技企業的負面新聞,質疑企業“剽竊芯片技術”或具有“官方背景”,達到詆毀中國形象、制造矛盾沖突阻撓中國與其他國家科技合作等目的。有媒體發布虛假、污蔑性報道稱,中國在芯片科技領域迅速崛起,主要是靠不正當手段“竊取”美國技術實現的,為鼓動對華封鎖埋下伏筆。
貶低唱衰。美國媒體在涉華芯片報道上表現得十分傲慢,強勢宣傳“芯片禁令”,編造我國有關高科技企業在美國的嚴厲制裁下變得“舉步艱難”等謠言,意在強調我國對進口芯片的依賴,唱衰我國在尖端科技領域取得的成果,騙取美國芯片制造企業對“禁令”的支持。更有甚者,將短期內經濟增速放緩與我國在芯片領域的投入惡意關聯,暴露其妄想唱衰我國經濟的險惡用心。
渲染“威脅”。炮制“中國芯片威脅論”,歪曲我國國際形象、構陷我國高科技企業,將封鎖打壓中國的行為說成是合理的,“號召”其他國家一起對付中國。比如,將該論調具象為眼前的經濟困難,大肆報道因壟斷地位喪失導致美國民眾失業,激發反華情緒。故意將芯片與軍隊、國防工業等聯系在一起,質疑我國芯片用途,“政治化”炒作我國科技形象。
此外,輿論“捧殺”也是手段之一。“捧殺”類謠言通常自帶流量,美國通過一些“捧殺”類論調,擾亂視聽、煽動輿論,企圖致使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仇恨加劇、企業陷入輿論爭議疲于應對等。
二
道是萬物之本源,術是尋道之手段。無論輿論戰的“術”如何變化,都離不開國家利益的“道”,輿論背后往往是利益之爭。試問,美國為何頻頻借芯片發起對華輿論戰?其真實意圖又是什么?
比如,維持美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霸權地位。利用科技和輿論優勢來維護國際霸權地位,一直以來都是美國的核心追求,美國的全球戰略本質上就是“美國第一”戰略。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的迅猛發展對美國利益造成威脅,于是美國運用輿論戰配合經濟制裁行動,迫使日本在高壓之下簽訂了一系列不利于該國的貿易協定。
今天美國“故伎重演”,最直接的原因無外乎中國的經濟增長和科技進步與美國技術壟斷統治的利益不符。當用軍事武力、經濟制裁、科技封鎖等方法都無法打垮中國時,輿論戰就成為“救命稻草”;而美國作為輿論戰能力最強的國家,在傳播霸權方面也是“獨樹一幟”,幾乎壟斷了全球主要輿論平臺,這些構成了美國輿論戰“頻頻出手”的基礎條件。
比如,在意識形態主導下塑造負面的中國形象。近年來,美西方對華輿論呈現越來越意識形態化的特點,無論中國說了什么或做了什么,都從西方意識形態角度出發進行“有罪推定”。為了在意識形態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美國主流媒體不顧新聞事實、設置價值雙標,將美國研究以芯片技術為核心的人工智能描述成維護世界和平正義的行為,卻將中國發展人工智能說成是“遠程戰爭戰略”,試圖讓我國芯片產業在國際上呈現負面形象,遏制其發展。
再如,美國以為實施禁令就能卡住中國“脖子”。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美國對華心態表現得十分矛盾。一方面,美國將芯片定性為決定中美戰略競爭結局的關鍵領域之一,對我國科技進展充滿警惕;另一方面又高傲地認為,中國研制不出先進的技術,只要實施封鎖就能卡住中國的“脖子”,阻礙中國的發展。
但事實情況是,美國不斷升級的“芯片禁令”,不僅沒有拖垮中國,反而讓失去中國市場的美芯企業損失慘重。有媒體報道,就在此次拜登政府發布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最終規定后,3家美國芯片巨頭一夜之間市值蒸發約5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200億元。為掩蓋“禁令”所帶來的重創,美國只好掄起了輿論戰的大錘,試圖說服本土企業和民眾相信對華制裁是“正確”的。
三
隨著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輿論戰的手法更加隱蔽,破壞性也更大。如何應對美國的輿論圍堵?
以事實對抗美國輿論戰圖謀。面對美國發起的輿論戰攻勢,一味忍讓克制不僅不會減少美國對我們的攻擊抹黑,反而令中國陷于輿論被動。對此,中國政府、企業和民眾都該理直氣壯地作出回應,不作情緒化“互懟”,用“鐵打的事實”讓“流水的謠言”不攻自破。
此外,國際輿論場中“失語就要挨罵”,主動發出真實的“中國聲音”必不可少,只有將設置議程的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里,才不至于被外媒“牽著鼻子走”。
“捧殺式”宣傳是給美國“遞刀子”“送槍炮”。在美國仍具備全球輿論主導權、占據世界科技領導地位的形勢下,需要冷靜看待有關中國芯片的“過譽”言論。盡管我國在該領域技術上已經有了較大突破,但是和美國之間還有一定的差距。
一些報道動輒“世界領先”“全球第一”,甚至在網上出現了“中國科技實力超越美國”等“自嗨文”,這種“自我捧殺式”宣傳為美國遏制中國提供了把柄和口實,也不利于我國當前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的發展需要。
打鐵還需自身硬。去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2022芯片與科學法案》,將對華科技打壓政策以制度、法律的形式予以固化。這也意味著,中美科技博弈不是“一錘子買賣”,而將是一個長期過程。
事實證明,我們必須自力更生,不抱幻想,在芯片制造業中發展自己的技術,以技術創新應對各種封鎖遏制。中國芯片產業不斷發展,對于改變國際輿論對中國科技實力的認知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要意識到,在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下,合作遠遠大于競爭,應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共同應對挑戰。
歸根結底,看清這場芯片輿論戰的套路和意圖,我們更能做到心中有數、有效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