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時點火發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19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根據中國空間站工程的總體構想,空間站包含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 I 和“夢天”實驗艙 II 三個主要部分,三者通過交會對接和艙體轉位組裝構成空間站基本構型。其中,核心艙前端設置節點艙,用于完成載人飛船的對接和停靠;核心艙后端還有一個對接口,用于貨運飛船的對接和停靠。分設兩翼的兩個實驗艙則通過節點艙與核心艙相連,配有用于科學實驗的密封艙,還可以用來存放消耗品和補給貨物、備份核心艙部分平臺功能、安置多功能巡天光學設施等。
此前,神舟八號至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交會對接,均采用傳統交會對接模式,飛船從入軌到具備交會對接條件,需歷時約2天,過程中需要大量人工參與。
例如,神舟十一號飛船在遠距離段需要人工輔助操作,把飛船引導到距天宮二號一定的位置,然后,才能由飛船自主完成近距離交會對接。
相較于它的“前輩們”,神舟十二號做出了很大的技術進步,就是采用了“全相位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方案”。
“全相位”使飛船在入軌時無論和空間站的相對位置是1/4圈、半圈,哪怕接近整圈,都可以以最快速度或者在規定時間點實現對接,真正實現了全天候發射。
“全自主”即從飛船入軌到交會對接成功,全程無需人工干預,由飛船上的控制器自主規劃制定交會對接方案。依靠北斗系列定位導航系統,北斗衛星軌道高度比一般衛星和空間站都要高不少,可以居高臨下進行俯視,而且北斗已經完成全球組網,無論空間站處在什么位置,都能做到高精度實時定位。
“快速”則使交會對接全過程時間縮短至約6小時(繞地球飛行4圈),從而大大縮短了航天員在飛船狹小空間中的停留時間,減少航天員不必要的體力與精力付出。
總結起來,神舟十二號就像一輛無人駕駛汽車,在它交會對接時,地面人員與航天員只負責監視,無需過多干預。
必須承認,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日漸工業智能化的科技時代,傳統工業正在被科技革新。
工業大數據將成為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核心,在發展過程中,安全性將成為企業智能化升級決策的重要依據。同時基于大數據的工業智能將帶來更多服務型應用場景。這種服務場景通過對生產線的監測和歷史數據進行處理并存儲后,進行基于人工智能的預測性分析,對企業給出維護建議并對生產進行實時預警。
工業區塊鏈將服務于數據安全及分布式智能生產網絡。一方面,工業區塊鏈技術可以為工廠提供不同安全等級的區塊鏈加密服務,對工廠間的重要數據進行無中介傳遞,保障各重要生產數據的加密安全;另一方面,隨著工業區塊鏈技術應用,將形成分布式智能生產網絡,以終端客戶需求為主導,促進工業的服務化轉型。
協作機器人將成為工業機器人的主流發展方向, 亦將成為工業智能應用產品重要技術路線。一方面,未來將豐富的云端業務能力延伸到邊緣節點,實現傳感器、設備、應用集成、圖像處理的協同;另一方面,行業將在云端與邊緣共同發力,云邊結合打造行業的工業大腦。算法升級由云端完成。
不難想象,在未來,人工智能將成為工業的一種核心技術生產力。
神舟十二號的順利發射,這一里程碑也標志著我國航天歷史又邁入了新的時代。